一瓶矿泉水、一把扇子、一条汗巾、一身运动装,这是邹桂兰每晚跳舞的全副武装。昨晚7点半还没到,今年62岁的她就来到牌坊广场,在离舞台不远的地方找了个位置,踢腿伸腰,舒展筋骨。这半年,晚上到牌坊广场跳舞,已成为她每天最主要的文化节目。 像邹桂兰这样的舞蹈积极分子,在牌坊广场每晚都有逾千人,场面蔚为壮观。而城区的公园、小区空地甚至是路边的开阔地带,也成为市民的露天“舞池”,他们少的几十人,多则数百人,踏着音乐节拍尽情起舞。 广场舞蹈,已悄然成为我市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公共文化服务百姓 牌坊广场的群众舞蹈阵容最大。逢周一至周五晚8点,偌大的广场上便齐齐整整地站满市民。无论是高温天气还是冷空气来临,他们都像准时上班一样聚集在这个老地方,不愿错过一场舞蹈。 从最初的几十人到如今逾千人,牌坊广场如磁场般把市民吸引过来,群众舞蹈不断“升温”。上至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下至五六岁的稚嫩儿童,都成为这支广场群众舞蹈的一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