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
摄影展
“文化惠民”工程广场音乐会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是成都市5个主城区之一,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辖15个街道办事处,113个社区,2009年统计户籍人口69.98万。改革开放以来,该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荣获 “全国文化先进区”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先进城区”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金牛区自199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区”以来,文化建设一直处于成都市领先水平。党的十七大以来,面对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高要求,金牛区在推进基层文化长效发展机制建设方面,站在时代高起点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标准化构建了以“两馆”为龙头、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枢纽、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功能配套、设施齐全、覆盖全区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切实做到了文化阵地达标全覆盖、文化队伍健全素质优、文化经费足额有保障。
在近年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金牛区把握好维护、实现、发展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时代脉搏,认识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设施的全覆盖,仅仅是提供了文化惠民的必要基础条件,要让这些阵地真正惠及广大社区群众,必须努力克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肤浅化、表面化倾向,着眼改善文化民生,积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中心下移、服务质量提升,精心营造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基地,使群众文化活动释放出特有的“以美育美”的生命力、文化力,使基层文化阵地具备应有的主导性文化服务内涵,并发挥出相应功能,从而产生文化吸引力、感召力,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离不开的便民、利民、乐民、惠民的文化家园。
金牛区围绕这一路径进行了扎实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金牛文化新景象:“以美育美”的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深入开展,实现文化惠民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建立主导性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使金牛区翻开了大力开展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新篇章。在这一探索中,金牛区按照“宏观布局、统筹指导、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努力形成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实现群众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他们充分发挥区文化馆等单位和各艺术门类协会、学会的龙头作用,建立起了多种模式、各具特色的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基地,让内涵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遍布社区,惠及广大群众,形成的“四型”文化别具特色。
(一)艺术协会、学会引领型——金牛区摄影协会带动了社区特色文化艺术活动的繁荣。
金牛区摄影协会成立于1984年,会员单位包括沙河源街道摄影分会、黄忠街道摄影分会、西安路街道摄影分会、区级机关摄影分会、区老干部摄影分会、抚琴军干所摄影分会等,遍布各社区的会员达500余名。近20年来,协会的展览、创作、交流活动从未间断,做到了“月月有活动,年年有展览”。 从2003年开始,协会及组织者连年被省、市摄影家协会评为“优秀摄影组织”和“杰出摄影组织者”,两人被授予“四川省十大摄影人物”称号,3人荣获四川省第4届“巴蜀文化奖”荣誉奖;会员的摄影作品《万马奔腾》获中国第10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家园》获奥地利第15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大凉山深处的彝族人》获联合国教科文第四届国际民俗“人类贡献奖”A类“人物服饰”金奖、《草台班子》获B类铜奖、4名会员的摄影作品同获由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国家计生委等8部委主办的第12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铜奖、《红原妇女》获文化部举办的第8届群星奖银奖、《装卸工》获13届群星奖优秀奖、《俐米少女》获11届全国人像奖银奖、《风雪麦尔玛》获上海第6届国际摄影展铜奖、《天地间》获全国职工摄影大赛铜奖、《马赛部落》获中国第13届国际艺术摄影展银奖、《小镇晨雾》获广州亚运会“亚洲”摄影大赛一等奖、《特大地震后的希望》获首尔国际人像摄影大赛金奖等国际、国家级奖励;在九里堤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成功举办的“外国人进社区体验成都文化生活”系列活动和在西安路街道举办的 “中国成都金牛——马来西亚沙巴摄影作品展览”,促进了中外摄影家的友谊和交流,丰富的艺术活动为社区带来了一道道丰盛的精神佳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沙河源街道弘扬先进文化,培育特色艺术,全力推进辖区摄影艺术活动蓬勃开展,2003年、2008年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摄影)之乡”,拥有摄影创作骨干30多人,活动参与者150多人,摄影爱好者近千人,现已拥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3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0余人,全辖区拥有不同档次相机的家庭占总数的80%以上。在摄影创作骨干队伍中涌现出用镜头反映农民生活巨大变化的农民摄影家赵鸿汉、出过两本摄影作品挂历的企业老板摄影家杨新民、多次在全国摄影展览中获奖的乡村摄影家向心杰、已换代数部相机的村支书钟德记、从组织领导摄影艺术活动到亲身参与摄影活动的文化干部侯宗才等一大批乡村摄影家。2001年,街道发起并承办了“先进文化之光”——中国西部乡村摄影邀请展,来自西部7个省、市、自治区的12个区(市)县代表团,100多位代表,160幅作品参展,受到省市和各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和好评,大大地推进了沙河源街道对外开放的工作。
(二)特色广场带动型——在群众广场舞带动下抚琴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了“舞动欢乐,唱响金牛”特色活动。
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现有1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以抚琴街道艺术团最为突出。除了丰富多样的室内文化活动,中心还充分发挥抚琴街道所辖广场较多的优势,开展广场舞活动,利用群众广场舞这一覆盖面最广、参与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打出“我参与,我快乐”的口号,充分展示抚琴居民风采,推动抚琴居民参与群众广场舞的热情,打响“抚琴群众广场舞”活动品牌,营造文化抚琴、和谐抚琴的新面貌。
抚琴群众广场舞由全国社区文化优秀辅导员、成都市舞蹈家协会会员、金牛区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健身秧歌国家级裁判、抚琴街道艺术团团长王捷担任总辅导员,负责广场舞的编排、领队及相关工作。抚琴街道艺术团的舞蹈多次获得成都市、区级舞蹈展演特等奖及一、二等奖,代表作品有《大地飞歌》、《绿色家园》等;2009年6月20日参加在天府广场举办的四川省首届全民健身活动展演;2009年国庆期间参加在金沙遗址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演出;还参加了第3、4届金牛区运动会开幕式演出。
(三)骨干团队覆盖型——营门口街道数十支骨干业余文艺团队活动覆盖全社区,形成本社区特色文化。
营门口街道辖区共计有22支业余文艺团队,平均每队人数在30人左右,有舞蹈队及合唱队。舞蹈队主要以舞蹈组、说唱组、戏曲组、腰鼓组组成。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团队是金芙蓉艺术团。该团成立于2002年,现有团员25人,是一支以曲艺、说唱为主的业余文艺团队。成员多系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4岁。历年来配合上级要求的各个时期的宣传任务,创作和演绎了各种原创说唱节目50多个,参加大小型演艺活动300多场,获得过四川省、市、区的大小奖项 18个。团长张炳南曾获得由成都市文化局颁发的“成都市十佳诚信市民”奖项和金牛区委、区政府授予的“十佳老有所为”证书,被省、市报纸、传媒多次报道。张炳南近10年共创作了90余个四川方言小品、方言相声、金钱板、车灯、双簧、说唱等形式多样的原创作品。其中10多个节目,在省、市、区的评选中受到好评并获奖。如:川剧《灯戏》、《搬家乐》获得成都市第一届戏剧小品大赛表演银奖、导演金奖;鼓乐说唱《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获得四川省文艺汇演三等奖;方言小品《看病难》参加2004年巴蜀笑星擂台赛,进入决赛并获得优秀奖。该节目还参加了2006年成都市推荐到央视春晚的专场汇报演出;方言小品《卖人脑》获得成都市曲艺小品大奖赛三等奖。
(四)文化资源共享型——九里堤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中心阵地的龙头作用,形成了“点上带动、面上推动、点面互动”的特色活动局面,深入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
九里堤街道辖区拥有合唱团、舞蹈队、腰鼓队、秧歌队、文艺表演队,其中九里堤街道合唱团多次获省、市、区奖项。在九里堤社区范围内,既有高层次的交大艺术团、摄影协会,也有中层次的表演队伍,还有社区老年大学舞蹈队、腰鼓队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队伍18支,队员500余人,外围人员近千人。同时还有摄影、美术、书法队伍以及交大、北路社区、街道综合文化中心3个书画组,每年举行摄影培训一次,经常性举办书画培训班,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又满足了在寒暑假期间青少年儿童的假期生活。辖区摄影和书画爱好者众多,创作的3幅作品入选全国美术书法作品大展优秀作品奖。
在具体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上,九里堤街道注重举办群众喜闻乐见和传统的文化活动。读书、赠书、捐书、演讲、漫画展、川剧座唱、琴社定期演出、放映坝坝电影、放映多媒体、书画交流等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金牛区围绕大力促进“以美育美”的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实现文化惠民这一路径做了扎实的实践探索,在不懈的文化创新中建立起了繁荣社区群众文化艺术的良性机制,收到了文化惠民的效果。
形成金牛文化景象的刚性政策与六大举措
金牛区能够通过精心营造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基地,深入实现文化惠民,最根本的原因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保障经费投入与使用、人员队伍、设施建设、活动管理的刚性政策,形成了基层文化的长效发展机制。同时,他们遵循群众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创新性地推出了六大举措:
(一)以品牌系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金牛区站在时代高起点上,大力搞好文化惠民品牌活动,形成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示范引领平台。如: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紧扣本区实际,在抓特色上狠下功夫,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品牌鲜明、别具特色、主题突出,形成了以“交响金牛”——金牛区“文化惠民”工程大型广场音乐会、“文化金牛大擂台” ——“十佳业余文艺团队”“十佳群文演艺之星”选拔赛、“金牛社区电影大看台”“金牛社区公益大讲台”四大品牌为主的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构成了全区“文化惠民”工程的核心内容,深受区内群众的欢迎。
(二)以特色文化提升社区公共文化阵地服务能力。
目前各社区文化中心都因地制宜形成了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品牌,“一街一特”“一乡一品”使社区公共文化阵地服务能力大大提升。诸如:全国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现场会考察点黄忠街道社区以及洞子口、营门口、九里堤、抚琴街道社区文化中心等。“一乡一品”带动群众文化资源的共享, “一街一特”为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注入发展动力。
(三)以高雅文化进社区拉动群众积极文化内需。
金牛区将“文化惠民”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拓展了“高雅艺术”进社区大型群文品牌活动的内涵,分别举行了“交响金牛”——金牛区“文化惠民”工程大型广场音乐会、“金牛区社区电影大看台” “公益性讲座”等大型文化惠民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样式新颖、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专为老百姓量身打造,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满足了公共文化共享的需要,拉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文化内需。
(四)以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为中心提升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水平。
金牛区把群众文艺创作看作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高度重视创作丰富而优秀的原创作品。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了繁荣创作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激励金牛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创作出了一大批感染人、鼓舞人的好作品,为建设金牛和谐家园提供精神支柱,如:先后创作的老年舞蹈《欢乐的老姆苏》、《老姐妹》荣获全国第10届、第11届群星奖金奖和银奖;老年舞蹈《云朵上的阿都》荣获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金奖;舞蹈《彝鼓声声》获省第14届群星奖一等奖,为打造金牛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做出了突出贡献。
金牛区多年来一直坚持在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以本土创作节目为主,从而大大提升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五)创新群众文艺人才、队伍发现、培养的长效机制。
金牛区的“文化金牛大擂台”——“十佳业余文艺团队”“十佳群文演艺之星”选拔赛活动,以进一步展示业余文艺团队和人才的文艺风采为内容,以打造精品团队、推出文艺新人为目的,以审美文化普及为着力点,以形成群众文化队伍人才良性发展机制为宗旨,较好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业余文艺团队和文艺人才展示难、交流难、出精品难、出人才难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出了人民群众在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目前已有社区文化辅导员517名,业余文艺团队344支,遍布全区113个社区,有的社区还组建了多达3支以上的文艺团队,为全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六)在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在大力开展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上下联动中,金牛区非常重视“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一方面,不懈地提高骨干队伍的精品意识、创作精品能力,如:文学创作中心百余名会员坚持每月举办一次活动,现已走过36个春秋,会员每年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均达300余篇(首),中心先后于1994年、2001年编辑出版会员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作品集《苦旅文丛》、《金牛文丛》等36部,达800万字,文学创作中心先后荣获区、市“五个一工程”奖、省作协基层文学活动组织工作奖。《放歌金牛》散文诗歌集是该中心作者集体采访、创作的结晶,《金牛记忆》(金牛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征文作品集)是各协会会员作品的一次汇集和展示,《锦西文化》、《金牛群文》亦是该中心作者的创作园地;另一方面,让高水平的骨干深入各社区,采用多种形式大量培训提高社区艺术爱好者的水平、能力,并不断发现、推出新人才、新作品,使金牛区成为繁荣群众文化艺术的热土,使社区文化活动进入了“以美育美”的境界。
金牛区加大投入,为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提供发展保障;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把普及—提高的工作重心下移,激发积极文化内需;让社区群众真正成为主角,建立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良性机制,以创作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品位、质量;把握群众文化活动的层次区分,努力追求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美育价值;让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更均等、更便利,让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在品牌化中释放无限魅力,为遵循群众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开展好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取得成熟经验。
关于金牛经验的思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用好基层文化阵地
金牛区通过精心营造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基地、实现文化惠民获得的经验,不仅对金牛区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具有保障意义,同时,也因为回答了“怎样用好基层文化阵地”等难题,而使其经验具有普遍意义。
它的必然性在于——用好、用活基层文化阵地必须强化主导性公共文化阵地的开放服务功能,才能达到文化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文化惠民,切实改善文化民生;它的必要性在于——群众文化活动需要走出“低水平重复”,社区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需要“以美育美”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引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文化惠民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这是因为,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告诉我们:人在不断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中,按照美的规律自我完善。这是不断地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自在走向文化自觉的动态过程,追求并保障每一个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这应该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权益的根本之所在。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在社会文化自觉地传播、引导、满足中才能克服个体客观自在的片面性、低级性而走向人的全面发展。顺应这一过程,反映了人的追求自我完善的本质,是积极的文化需求。反之,则为消极的文化需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取向,显然必须是要积极满足文化需求,必须着眼主动服务、积极服务、主导引导,内容上必须按美的规律自我完善,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要更好地履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显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体现文化自觉的主导性公共文化服务,必须积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止是“待客上门”式地服务。
这就告诉我们,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是公益文化服务当仁不让的责任!目前,有些地方建好的基层文化阵地用不好,群众不喜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着眼责任,把握好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
金牛区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自觉,使基层文化阵地发挥出应有作用。这给我们极大的启示:积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用好、用活基层文化阵地!
|